【電視節目逐字稿聽打練習】2018/09/06 (四) 公視《有話好說》全球天災加劇?自然循環?人為因素? 
 
備註: 
 
1. 此集節目逐字稿為本部落格使用者練習逐字稿之練習作品。若要採用,請再自行反覆聽過官方頻道上的節目錄影檔,說話者的說話內容&逐字稿內容再三確認。(因為怕造成誤會。感謝合作。) 
 
2. 本部落格練習之逐字稿作品,為本人自行選擇的,非業配。 
 
3. 本人因為想了解更多有用的知識內容,聽完之後,可讓自己反覆省思、找到自己適合值得學習的部分,也練習逐字稿聽打,藉此進步。也藉此逐字稿,分享給大家。 
 
4. 謝謝公視《有話好說》節目,讓我收穫很多,接觸了很多新知識與許多不同的觀點。 
 
 
PTSTalk,發佈日期:2018年9月6日,https://youtu.be/7D3xUWuHTUg 。 
 


 
 
 
該集節目於《有話好說》官方臉書直播影片存檔網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TStalks/videos/1801682056585046/ 。 
 
 
 
 
【有話好說】颱風地震 日本受創! 
 
‧國家該如何面對極端氣候?各國的經驗,如何防災? 
‧日本颱風又地震,台灣如何知災 防災? 
‧全球天災加劇?自然循環?人為因素? 
 
本集節目主持人:張志雄 
 
來賓: 
 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陳宏宇 
   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 汪中和 
  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 曾鴻陽 
 
 
張志雄:各位觀眾朋友晚安,歡迎收看《有話好說》,我是張志雄,今天是九月六號。事實上,今天早上我一打開報紙,要看說今天早上有什麼新聞的時候,咦,事實上,看起來可能就是一些相關的新聞,不過,當我再去打開這個網路,看這個電子報、最新的即時的時候,「哇!」我心裡的感受是這樣,因為日本在今天早上,他們的凌晨2點08分,也就是我們台灣......,他們的時間、早上3點08分,在臺灣時間2點08分的時候,他們發生地震,在北海道,規模是6.7,最高震度來到了7級。當然這對我們來講,這感受是說,咦,他們才剛一個「燕子」颱風把他們搞得......是這個淹水狀況,我們都覺得...替他們覺得是這個...鄰國都替他們感到說「唉,怎麼會這個樣子?」,結果又來了一個地震,可能您和我一樣,今天心中的感受,也都覺得「怎麼會這樣?」 
 
  不過,這也就是未來這整個全球氣候的改變,甚至是整個地殼變動,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個狀況,也可能是未來我們共同要去理解的一個狀況。在今天,我們趕快找了好幾位老師,跟我們一起來參與今天的討論。首先要來介紹的是,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-陳宏宇,陳老師。 
 
陳宏宇:各位觀眾朋友,大家好。 
 
張志雄:第二位要介紹的是,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-汪中和,汪老師。 
 
汪中和:主持人好,各位大家好。 
 
張志雄:第三位要介紹的是,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-曾鴻陽,曾老師。 
 
曾鴻陽:主持人好,各位觀眾大家好。 
 
張志雄:好,因為我剛剛講,我今天早上一早起來,事實上也是覺得「怎麼會這樣喔?」,我不知道三位老師今天早上看到這樣的新聞,加上前幾天日本的這個大颱風,造成這樣的影響,我不知道陳主任您今天早上看到這消息,您的感覺是怎麼樣? 
 
 
陳宏宇:是啊,我想非常地震撼,非常地震撼,因為(2018年)七月份(日本)他才剛剛巴比倫(Prapiroon)颱風啊,在廣島地區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傷亡。結果,九月初,又來了一個燕子(Super Typhoon Jebi)颱風,對於關西地區啊,哇,真的是傷亡慘重。結果今天這個規模6.7的,哇,相當不小,尤其大家看到那些訊息裡,講出了現場的災害,還有液化的現象,真的是慘不忍睹啊。 
 
 
張志雄:是,我知道因為老師也在這個災害中心這邊嘛,所以,我們待會可能也要問問看老師就是說,我們的政府這部分...在今天發生這種事,是不是有一些因應部分? 
 
陳宏宇:是。 
 
張志雄:那汪老師呢,您今天早上,看到這新聞的感覺是怎麼樣? 
 
 
汪中和:跟大家一樣,心裡面第一個是「震撼」,第二個是「沉重」。那日本在今年它除了剛剛陳主任說的,在六月底、七月初的豪雨以外,他今年有一個非常炎熱的高溫,給他帶來很大的衝擊,它也突破了歷史紀錄。接下來,它又有這個颱風的侵襲,現在又有地震。 
 
  我第一個反應就是說,在一個氣候暖化、環境急速變遷的時代,我們該發生的災害,大概就是這一些,但是,它在一年的時間,就受完了(00:03:16)。我看到了日本,就想到我們自己的國家,我想,日本就是我們的鏡子。 
 
 
張志雄:是,那曾老師呢?今天的感覺怎麼樣? 
 
 
曾鴻陽:實際上,我跟兩位、或跟主持人的想法,其實不會差太遠,但是,在心中馬上浮起了一件事情,就是說「為什麼這些的事件,會這麼剛好全部都集中在同一個時間段?」 
 
  那過去,我們大概時常會討論就是說,在一個大地震之後,時常就...接下來是一個大的豪雨發生。那這一次怎麼好像是相反?順序顛倒了,但是,同樣都是災害,那回過頭來就會想,日本這個國家,實際上他在防災的各種體系、或他的準備,實際上來講,是非常好。如果同樣的一個規模、同樣的一個方式發生在臺灣,我們台灣會如何來應對?這個在腦海中,大概就馬上浮現了他們的這種結果,我們如何有可能來做一些借鏡。 
 
 
張志雄:是,我想,看起來可能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朋友,跟我們、還有跟老師們的想法,都是很接近,就是還滿震驚的。不過,我們現在先要來看看在今天日本發生這個地震後續。 
 
 
(因是日本外電新聞,有版權,因此官方網路影音無授權播出) 
 
 
張志雄:我想先請問一下陳老師,就是這個地方,尤其我們聽到是北海道這個部分,它算是一個地震容易引發的地方嗎?或者說,今天這個板塊的一個運動,它可能是過去有這樣的一個歷史嗎?因為好像感覺上,我們聽起來,沒有特別去意識到說這邊是有可能發生這麼劇烈的一個地震的? 
 
 
陳宏宇:我想啊,在所有的這些地震學家,大家所關心的部分,大概就在關東地區,關東地區就是指以東京為主,1923年東京大地震,那大家都會覺得這個大地震會不會過一百年的週期,會再產生過來?尤其,關東整個這些地區啊,人口密集。 
 
  那相對於北海道、還有相對2011年的311大地震,大家當初對於這幾個地方,可能沒有注意這麼大,然後板塊的碰撞,大家覺得很可能是南側的南海海溝。哇,這個地方很可能有很多的位移的現象。因此,今天發生的部分,確實讓很多人產生了非常大的驚訝。 
 
  不過,就整個環太平洋的地震帶而言,整個從北、阿拉斯加、鄂霍次克海、日本、台灣、菲律賓,都是一個地震帶。太平洋的東側,包括加州、包括中南美洲都是一個地震帶,發生在哪個地方,真的很難預測。雖然大家非常地關注,譬如說日本,他關注的是關東,或者是南海海溝。但是,今天發生在北海道了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那它本身就是太平洋的板塊碰撞,它的北美板塊,底下一個小小的板塊,叫「鄂霍次克海板塊」,這兩個板塊一碰撞以後啊,當然,從內陸裡頭的斷層產生了,內陸這個斷層我們把它稱...它名字很長,軽舞起震断層,那這個斷層裡頭,我想每一個人都很擔心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就是在陸上的斷層引爆了這個地震,因為陸上的人口眾多,當然,產生的衝擊力就大了。然後,它的環境又很特殊,地質環境,因為它就距離札幌,日本的札幌(さっぽろ),就北海道的這個大都市,很近,札幌整個地區、大都會地區,地表下的地層又是一個盆地的沖積平原,沖積的...盆地的沖積平原本身就是整個山裡頭,過去很多沖刷的這些土壤集中在這個盆地裡頭,所以,它盆地積了很大的土壤,然後地下水位又高,受到了整個外力的震動,產生了液化現象,非常嚴重啊,我們看到了整個的現象,因為這就是它幾乎集中了所有地震的這個產生、發生衝擊的必要條件,結果這一次出現了。 
 
 
張志雄:就終於出現。 
 
陳宏宇:是啊。 
 
張志雄:所以,可是,應該是之前沒有預期到可能在這個地區,對不對? 
 
陳宏宇:其實,日本對每個地區,他都有評估。 
 
張志雄:都有評估。 
 
陳宏宇:但是,評估的機率很可能沒有關東、或者是比較南部的南海海溝那附近來得高,機率相對地低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但是,機率低,不見得它不會發生啊。 
 
張志雄:還是發生。 
 
陳宏宇:因為地震本來就是很難預測的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是啊。 
 
 
張志雄:那汪老師,我想請教根據現在相關的一個資訊,因為我想說,因為中研院這邊可能跟國外的研究機構xx(00:07:50),目前的資訊,您如果來做一個判讀的話,就是說這一個地方的一個地震帶,未來有沒有可能再去發生相關的? 
 
  尤其,我也就(00:07:58)講更白了,因為今天已經有一些日本的媒體他們好像在他們的一個文章裡面,已經有描述到說,他們也會擔心未來是不是有可能有更大的?假如說,今天這一個地震,不是主震,它是一個前震的話,但是,可能也會去擔心說,今天這個地震發生之後,它這個地方的一個地震帶,甚至它的一個斷層,是不是也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地震,去激發出來?不知道說您的一個角度,怎麼樣看目前今天這個地震,可能未來後續的發展? 
 
 
汪中和: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,就是這個地震到底是一個主震,還是另外一個大地震的前震?日本人問這個問題,其實是很自然的。譬如說,剛剛陳主任提到我們2011年的311地震,311地震規模非常地大,是規模9的。但是,在311地震發生的前兩天,就是三月九號,就在附近發生一個規模7的海底地震,那規模7的海底地震,大家都認為說,這就是一個...很好的一個強烈地震,而且是一個主震,所以說,板塊因為這個地震,它原來累積的這個能量,就經過這個地震,抒發掉了,所以,大家其實心裡面就放下一塊石頭。沒有想到這個不是,兩天以後的規模9的這種超級地震,才是一個真正的主震。 
 
  那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2016年的這個熊本地震,熊本地震也是剛剛開始都是...兩個規模6的地震,沒想到,後來接著又來了一個規模7的地震,就像我們的這個集集地震那樣子的規模。所以,這也是跌破了大家的眼鏡,我們認為說「啊,你已經發生了這個規模6的地震,其實板塊裡面的能量,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了」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不應該再發生更多更大的一個地震,但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。所以,有了前車之鑑,這一次大家會問同樣的問題,這是很自然,也是每一個人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。但是,我們現在沒有這個答案。 
 
張志雄:沒有這個答案。 
 
汪中和:現在還在繼續地瞭解,瞭解這個......發生的這個「應力」、它的這種機制、它的餘震的分布等等,那希望能夠藉著現在的觀測系統,我們能夠很快地找到我們需要的答案。 
 
張志雄:所以,聽老師的意思是說,因為這個地方是不是過去比較不會被預期到,可能它的發生的地震的機率比較高。所以,相對來講,這個地方它的一個地震帶,或者是斷層的一個資訊來講,是不是以目前我們的研究的部分,我們的理解的,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意思? 
 
汪中和:這是很好...可能是的。 
 
張志雄:可能是。 
 
汪中和:以日本來說好了,它的國土面積是我們十倍大,它的人口幾乎也是我們的十倍。它的自然災害,在地震來說,也幾乎是我們的十倍,規模也比我們大很多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所以,他們在地震方面,投入的這種研究也好、防災也好,抗災的這種措施也好,其實都非常到位,但是,它們也有先後,有這個緊急、或者是比較次要的地方。拿北海道來說的話,一般來是在過去,我們都說它不是一個好震、然後強震的一個容易發生的地方,所以,在優先次序上面,它本來就是比較後面。所以,這次它發生了以後,那在基礎資料,過去的這種地震的歷史背景,可能都不像我們其他在關東地區,或者在關西、大阪、神戶那麼多,我們有投入了這麼多的資源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事實上,剛才曾老師在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過,關於這個下雨以及地震之間的一個關聯。像我家裡面,長輩有跟我講過一個東西是說,欸,如果在地震以後,好幾天還是說都沒有下雨,可能要擔心還有...繼續有沒有地震?當然這可能是一個過去留下的一個說法。但是,我想,剛才曾老師有提到說,這次可能你過去有一些...是不是有一些統計,的確是說在這一個地震之後,才比較會有下雨?而不是說,像在一個大雨之後、一個風災之後,再出現地震?這樣的機會,在過去,您的印象中,是有很大嗎(00:11:59)? 
 
 
曾鴻陽:其實都有啦。 
 
張志雄:都有。 
 
曾鴻陽:應該講說,地震跟下雨之間,是個隨機事件。那只是說,如果在地震完了以後,你再有下雨,那實際上來講,它比...更容易引發這種所謂「次生性的災害」。譬如說土石流,或者你救災上的困難這一些的東西。那同樣地,如果你把它倒過來,它同樣地,它也會產生救災上的關係。 
 
  可是,這兩件事情,說實在的,它真的沒有任何一個...你能夠找到一個證據說,它們兩個一定要相關在一起。 
 
張志雄:所以,所有的科學的統計來看的話,可以說這兩個之間,沒有必然的關係? 
 
曾鴻陽:是,沒有必然的關係。 
 
張志雄:譬如說,誰先、誰後?或者是任何的關聯性? 
 
曾鴻陽:是、是,反而,對,反而是說,我們在面對這樣的一個...像地震啦,或者這一種極端氣候,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它?大概所有防災的,都會告訴你說,你災害的發生,大概就是你有「致災因子」,譬如說,你有地震、有豪雨,這是一個...一定也要存在的。然後,接下來考慮說,你在這個地方,你造成的災害到底有多少?你會談「脆弱度」、你會談這一些所謂的「暴露度」的問題。可是,我們不要忘了,這些的東西裡面呢,我們可能回過頭來思考那個致災因子的這種嚴重性,實際上來講,它又有點像所謂「天要下雨,娘要改嫁」,那說實在,你不知道它怎麼辦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好,所以,你很難說它...,你要如何去做防範。那我們能做的就是從你的「暴露度」、從你的「脆弱度」上面去改進,也就是說,你用「人為」的方式,去降低你可能面對的這個風險。可是,回過頭來,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這一個例子,其實日本做得這麼好,那麼我們就在想「它還是會造成這麼重大的一個災害」,那我們就在想「這裡面到底缺了什麼?」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尤其是在幾次的豪雨的這個災害的檢討,他看到一個...幾個現象,那非常有趣。一個...你不能...面對災害,說實在,是不能說有趣啦,可是,當你看到那個報告裡面,你會覺得「咦,這個問題,還是存在」。譬如說,這裡面死亡、傷亡的人數裡面,有70%是60歲以上的,那也就是說,他面對的災害,最容易造成的是一個弱勢的這些族群。第二個,就是他對於資訊的解讀、傳遞出來的,跟接受者,這兩者之間,實際上來講,認知是,不是完全相同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也就是說,你要他的是警戒、還是撤離,還是逃命?咦,他在日本的這一次的、這一個水災的這一個報告裡面,似乎他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問題。所以,這個也可能讓我們將來在討論的過程裡面,或將來在面對這些災害的預防的時候,可能我們就也在不可預知的裡面,加入一些思考的一個方向。 
 
 
張志雄:沒有錯。不過,曾老師,待會我們就會來討論這個部分。不過,在這之前,我們要先來看的是說,因為這個地震,在今年來講,我們的印象中,是還滿多的。但是,有可能是因為比較大啦,所以,我們就特別有印象。譬如說,像今年這一個夏威夷,這美軍就即將要舉行這個環太平洋演習之前,他的大島就火山就噴發了。那所以說,還有類似相關的一個部分,我們也來做一個整理看看,在今年有哪些的地震? 
 
  好,我們現在看到的是,在今年(2018)一月14號的時候,在祕魯南部發生了規模7.1的地震,這災情造成兩個人死亡。在美國的阿拉斯加,先後在一月23號、以及八月17號發生兩起地震,這規模分別是7.9還有6.6,這7.9可以說是相當大的喔,如果以今年整個數字來講,它是算是最大,甚至也一步(00:15:50)來發布海嘯的預警。而巴布亞新幾內亞在二月25號,也發生了規模7.5的地震,也造成160人的死亡。 
 
  在印尼的龍目島,在七月29號,6.4規模的地震,八月5號,6.9規模的地震,到八月19號再發生一個規模6以上的地震。這先後(的)人數加起來,將近要五百人的一個死亡的一個數字,可以說是,也是相當地大。而委內瑞拉北部的海岸,在八月22號,發生規模7.3的地震,當時也發布了海嘯警報。 
 
  在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,在八月26號也發生了規模5.9的地震,當時有超過兩個人死亡。日本大阪,六月18號,6.1(地震規模),四人死亡。今天(2018/09/06)日本北海道,規模七以上的地震,目前為止,最新數字是超過九人死亡,31人失蹤。 
 
  陳老師,我不知道今年這樣子的數字,算是多嗎? 
 
陳宏宇:我剛好二月25號在巴布亞新幾內亞。 
 
張志雄:你剛好在那天? 
 
陳宏宇:對,結果......。 
 
張志雄:那你有沒有親身感受那天的地震? 
 
陳宏宇:太遠了。 
 
張志雄:太遠了。 
 
陳宏宇:它7.5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西側。 
 
張志雄:它在...西側海面上。 
 
陳宏宇:我剛好在東側,對,我們參加APEC會議。 
 
張志雄:OK,是。 
 
陳宏宇:結果,大家都沒有受到影響。 
 
張志雄:對,那次它是在海裡面嗎? 
 
陳宏宇:不,它在陸地上。 
 
張志雄:在陸地上。 
 
陳宏宇:嗯,是是是。 
 
張志雄:好,那所以,這個造成的160人死亡,就是......。 
 
陳宏宇:死亡相當...相當大。 
 
張志雄:最主要就是因為它在陸地上? 
 
陳宏宇:陸地上,所以衝擊很大,衝擊很大。 
 
張志雄:那你那一天的感覺呢? 
 
陳宏宇:那一天我們因為比較遠,然後,又在半夜,所以,感覺上,沒有那麼......大概有一點點感覺,但是,沒有那麼大。但是,醒來的時候,聽到新聞,嚇一跳,規模這麼大,「咦,奇怪,怎麼沒有什麼感覺?」不過,它因為土地太大,巴布亞新幾內亞土地很大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它在西邊,哦,距離大概有七、八百公里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所以,感覺比較小。 
 
張志雄:那XX(00:17:46)來看的話。 
 
陳宏宇:從這裡頭,可以看得出來,太平洋的......,環太平洋的東側或西側,很多人都會覺得:「咦,中南美好像我們聽起來,祕魯那些地方,哇,不得了」,那然後西邊,我們看到的是日本,其實,北側的阿拉斯加還不小,規模7,相當大,因為它人口少,所以,報導的這個新聞媒體比較少一點,其實環太平洋的整個地震帶,都是整個地震的分布點。其實,我可以補充剛剛所提到的,也許可以給大家看。 
 
 
張志雄:好的。 
 
陳宏宇:日本他做了自己的資料可以顯示,在這個圖裡頭,顏色比較深的部分就是他們認為地震的機率最高的地方。我們可以發現在整個地震機率很高的地方,都在關東、南海的部分。相對於比較北側的這個什麼、北側的北海道,然後到今天,今天早上這個地方,顏色都很淺,顏色都很淺表示它的機率很低。沒有想到,機率低的地方都發生了地震。所以,這個日本的這些地震的專家,說實在啊,非常地不錯。那我們因為常常跟他們有交往,那沒有想到它有這一個現象。 
 
 
張志雄:那如果整體就全球的一個角度來看,今年這樣的地震的頻率算高嗎? 
 
陳宏宇:應該是還好。 
 
張志雄:還好。 
 
陳宏宇:對,而且,在過去的時間中啊,也發生了不少。 
 
張志雄:那規模相對來講,會不會比較大一點,還是? 
 
陳宏宇:也還好,是,我想這個分布、地震的這些頻率,應該都是跟往常是差不多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只是地點,咦,現在好像靠近比較人口多的地方,讓我們的感受度多了一點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那然後,日本,咦,颱風剛剛過,又來一個地震。那剛剛主持人問到颱風跟地震有沒有相對的關係?剛剛幾個老師也提到,沒有相對的關係。臺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921的地震,1999年地震完了以後,2000年到2001(年)桃芝颱風之前都無風無雨,大家覺得:「啊,颱風過後,大概天下太平」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沒有想到,2001年桃芝颱風,哇,它帶來了大量的雨量,像摧枯拉朽的啊,把整個中南部的地區破壞得相當地慘重。所以,地震過後,可以想像得到,山林裡頭有很多的土石鬆動,然後,再經過雨水的淘刷,那當然災害會更嚴重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那另外,想問汪老師的就是說,那當然剛剛陳老師已經講說,今年來講,這樣的比率、這樣的規模,看起來就是還算正常。那就是做更長期的一個觀察的話,我不知道說,因為整個地球上是很久很久的,那有沒有在我們的科學開始有紀錄以來的話,有沒有...大概有看到一些趨勢說,這個地震它有一個週期,或者是它發生的頻率增加、會比較高的一個週期?有這樣的統計資料出現嗎? 
 
 
汪中和:是有的,就我們的瞭解,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,光以這個二十世紀(00:50:51)來說的話,其實是有兩個這個......地震爆發的一個...我們所謂的高潮期。一個是在1950年代那個左右,那個...規模都可以...好幾個都是規模八、九以上的。另外一個就是我們2009年以後,那又進入到了一個地震高峰期,那這個就是說,在一個百年的時間裡面,我們就看到大概它有一個五十年左右,就有一個這個地震好發的一個高峰,而且規模特別大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那如果把時間再拉得比較近一點,「美國地質調查所」倒是有另外一個,那我們可以看一下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這是「美國地質調查所」它有一個世界網,它從1973年以來,我們就可以看得到他就把全世界比較大的這種地震,規模七以上的這種強烈地震。 
 
張志雄:老師,是不是可以比給我們觀眾看一下,您現在的那個比率上是怎麼樣? 
 
汪中和:是,這就是從1973年一直到2017年,就是去年,它每一年地震發生的次數、規模七以上的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那過去來說的話,我們可以看到這邊有一個......紅色的這個點線,代表它是在1990年以前,它平均一年,大概是全世界,會發生大概平均11次。 
 
張志雄:就是規模七以上的地震? 
 
汪中和:七級以上的地震。 
 
張志雄:會發生11次? 
 
汪中和:11次,全球,這樣子。然後,1990年以後,它就增加得很明顯。 
 
張志雄:增加到多少? 
 
汪中和:增加平均大概是17次。 
 
張志雄:17次。 
 
汪中和:也就是一年大概有17次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但是,2009年以後,我們可以看得到它已經有一些年都已經超過20次了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那過去大概是在11次,現在有一些年已經到20次。所以,這樣子的一個頻率的增加,在這麼短的時間,其實是非常顯著的。 
 
張志雄:可是,去年好像沒有,對不對? 
 
汪中和:去年特別的低,所以,大家可以看到這邊有個小小的箭頭,它指的就是去年2017年,2017年格外地低,大概只有八次規模7以上的地震,在他的世界網裡面。所以,那是一個非常非常異常,所以,大家都很擔心。 
 
張志雄:會擔心。 
 
汪中和:因為按照地殼它不斷地擠壓、不斷地衝撞,它每一年都要釋放這麼多的能量,它就是靠這麼多的地震,有差不多十一個這個規模7到8這種地震xx(00:23:08)。那結果去年這麼少,大家就很擔心說「哇,這個能量沒有釋放,會不會在隔一年,或者是再隔一段時間,發生更強烈的地震?」  那今年到目前為止,就像剛剛陳老師說的,我們從這個地質調查所他的觀測的資料來看,今年到目前為止,大概已經12次了,規模7以上的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所以,是跟這個過去的平均值11次。 
 
張志雄:11次。 
 
汪中和:剛好,但是,今年還沒有完。 
 
張志雄:但是,xxx(00:23:38)。 
 
汪中和:所以,今年大概會跟那個往年差不多。 
 
張志雄:沒有,我們希望還是平安啦,比較去年就好,還是低低的就好。 
 
汪中和:是。 
 
張志雄:但是,現在有一個題目想要問一下是說,因為任何的一個天然災害來,我們都會先自己反省一下說:「會不會人類又做出了什麼?」  所以,我不知道說,先問問看陳老師好了。就是就地震,您知道除了它可能就是一個板塊的變化,或者是這個液岩漿、比較深層的岩漿的部分。但是,不知道說,是不是有可能有最近這些年來,因為人類的開發、科學的開發實在是越來越多了,是不是在這過程當中,有可能有一些造成這個地震、誘發地震的一個可能性會XX(00:24:13)? 
 
 
陳宏宇:其實,大自然的現象,這個大概不可抹滅,對吧?大自然就是這個樣子。 
 
張志雄:對。 
 
陳宏宇:人類的開發,大概就是惡化它整個災情啊。 
 
張志雄:那對地震來講,有沒有什麼? 
 
陳宏宇:地震大概就比較少啦。 
 
張志雄:比較少。 
 
陳宏宇:我們譬如講到夏威夷的大島。 
 
張志雄:對。 
 
陳宏宇:你到夏威夷,去問過很多的這些地質學家,他認為啊,夏威夷的大島它不是一種噴發型,它是一種流動型。我去年才去參觀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就站在那個大島,看著那個「熔岩流」慢慢慢慢流出來,所以,他們認為我們的災害大概就是如此。然後,他們有一套非常非常完整的避難措施,當熔漿有流出來的時候,咦,你應該怎麼躲,這個啊,他們的這些應變措施做得很好,我們當然也非常欣賞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沒有想到這一次的大島是用噴發的方式,整個向天空啊,整個釋放出來。 
 
張志雄:黑煙籠蓋了附近。 
 
陳宏宇:哇,那讓大家嚇了一跳,而且還X(00:25:09)不停,已經持續了大概一、兩個禮拜以上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所以,這個也讓他們整個地質學家嚇了一大跳,怎麼會這個樣子?不過,anyway,這一種很大自然的現象,那當然我們就知道,當你知道這一種「地質災害」會發生的同時,那剛剛主持人講的,我們的開發上,我們是不是要尊重它、順從它? 
 
張志雄:因為有些人的說法是說,例如說,像現在有的探勘,譬如說油氣的探勘或地質的探勘,尤其是像油氣的部分,他可能他探勘下去之後,他鑽了很深很深的孔,數十公里,會不會可能(00:25:45)。 
 
陳宏宇:會不會去碰到這個? 
 
張志雄:他可能會引發就是...。 
 
陳宏宇:xx(00:25:47)。 
 
張志雄:地層裡面的這個岩漿,或者是它的密度,甚至它的x平衡(00:25:50)是破壞的?甚至有一種可能它還會灌海水進去? 
 
陳宏宇:好,ok。 
 
張志雄:那當然它的密度會改變。所以,有人在......。 
 
陳宏宇:有人這麼想。 
 
張志雄:會不會也引發地震呢? 
 
陳宏宇:有人這麼想,那你把它水灌進去,或者你把它油抽出來,很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說,那我們的地層底下的岩石,是不是因為孔隙變小了,岩層產生了擠壓,然後擠壓產生整個密度減少了? 
 
張志雄:壓力變大。 
 
陳宏宇:壓力很大的變化,然後,底下的岩層變化了以後,產生了擠壓、產生了震動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這個是有。 
 
張志雄:有可能? 
 
陳宏宇:很多人做這些方面的調查,但是,到目前為止,這些小小的變化,還不足以引起那個地方的一些大的震動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確實是有小震動,但是,因為大家做了很多的研究,把大氣的研究整個整合起來,到目前還沒有說,會去產生到這麼大的......哪個地方有這麼大的地震,還不至於。 
 
張志雄:是。不過,汪老師,還有一種說法,我剛剛問陳老師一種說法,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說,例如像在過去啊,曾經我們的這個信義計畫區因為蓋了高樓,101非常高、非常大,所以,有人就在懷疑說「那蓋了101大樓之後,那個重量壓下去,導致這個信義計畫區在某年就發生了一個地震。」 
 
那不知道說,有沒有過這種是因為可能一個重力、一個「應力」壓在這地殼上面,導致這地殼變化,然後可能誘發了一些地震?有這種可能性嗎? 
 
汪中和:以建築物來說,它的重量、它影響的範圍,要去影響到一個大地震的發生,那個機率是非常非常無影響。 
 
張志雄:因為重量不夠大? 
 
汪中和:是,那它可以影響到區域性,它可以影響到一個局部的地方。但是,它影響到都是非常淺層,然後,它的範圍又很有限,所以,要影響到我們的一個地震它的發生,是十公里或者更深的那個地方,要去影響到這邊的「應力」的分布、它的這個能量的累積,其實是很困難的。 
 
張志雄:那如果大一點的?假如說,水庫? 
 
陳宏宇:台北像三峽大壩。 
 
汪中和:是。 
 
陳宏宇:譬如說,我們台灣的這個水庫,翡翠水庫大概三億立方公尺的容量,曾文水庫大概七億立方公尺的容量。也許我們聽起來覺得:「喔!三億、七億不得了了,三峽水庫、三峽大壩,六百四十億的立方公尺的容量」,那當然,我想,不僅是(中國)大陸地區的人在重視,連世界各國都用衛星在看,看看它的地層的變化,確實有,也就是三峽大壩蓋完了以後,因為它有六百四十億立方公尺,一個立方公尺等於一噸米(28:26)平方,那大概有六十四億的水的重量壓在這個地層上,地層只要被壓垮或者產生移動,那個就叫斷層,斷層就會觸動,引發地震。確實有在觀察,他蓋完了以後,湖北、湖南這個沿線各地,大概有一些規模2到3的地震。不過啊......。 
 
 
張志雄:所以,是有可能的? 
 
陳宏宇:規模2到3,並不大,那當然......。 
 
張志雄:所以,並沒有致災性的一個影響? 
 
陳宏宇:對,但是,他要一個長週期的看看,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影響。 
 
張志雄:好,接下來,我們要來回頭看一下,前幾天這個燕子颱風對日本所造成的傷害。 
 
 
(日本外電有版權,因此官方影片未放入) 
 
 
(00:29:09 回到節目現場) 
 
 
張志雄: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是,這之前燕子颱風對日本所造成的傷害。我想問一下曾老師。 
 
曾鴻陽:是。 
 
張志雄:他們都講說,這好像是二十五年來,日本所遭遇過最大的颱風,是真的嗎? 
 
曾鴻陽:是,我們的統計,的確是二十五年來最強的,它的陣風大概達到十七級,十七級實際上就是最高的一個風級了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那造成這麼大的一個災害,實際上,跟它的這個颱風的走向,是有非常直接的關係,因為實際上,今年侵襲日本的颱風也特別得多,到目前為止,已經有五個直接侵襲過來了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那這一個因為它剛好是直接地往它的內陸這個地方、方向來移動。那這樣的一個移動,那過去它比較少是這樣的一個路徑,這個路徑有點像過去在台灣所發生過的「韋恩颱風」,從台灣的台中直接就這樣切進來,那這樣切進來的一個角度,當然對於過去日本在這一種所謂這個地方、關西的這個民眾,相對來講,他們比較不熟悉。那你切進來的角度又是這麼地直接,又是這麼強的風,所以,過去呢,「巴比倫」帶給他的是...日本是一個主要是在降水,而這個地方是一個比較大的風,而這個風實際上來講,就台灣的民眾的一個印象裡面,颱風最主要造成的災害,主要還在雨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可是,如果你去看全球的這種颱風的、這種災害裡面,其中還有另外一個會造成比較大的,那就是「風暴潮」,就是因為你的風,把你所有的海的這種海水往內陸裡面來帶,實際上,它所形成的就跟海嘯一樣,它能夠在沿岸裡面,造成一個比較大的這一種浪潮,然後往內陸裡面來推。那這一種在強風的助長之下,所形成的這一種災害,實際上來講,它相對來講,就是衝擊力對於沿海地區,它就會比較來得大。 
 
 
張志雄:那今年為什麼感覺上是說,首先我們要先感謝老天啦,保佑台灣,但是,也會很好奇的是說,日本今年好像被颱風襲擊的機會、比率,好像比我們過去的一個理解,好像是高很多,對不對? 
 
 
曾鴻陽:是,今年倒是真的滿特殊的,那今年也因為太平洋高壓整個勢力,實際上來講,它比較靠西邊,那也比較偏北。那過去,如果按照正常的這個狀態的時候,其實侵襲日本、直接登陸的,大概就是三個到五個左右,可是,今年還沒有完,它已經是把所有的這一種......。 
 
 
陳宏宇:配額。 
 
曾鴻陽:配額全部都用光了。 
 
張志雄:所以,第一個數量增加? 
 
曾鴻陽:數量增加。 
 
張志雄:那第二個,它的規模? 
 
曾鴻陽:第二個「規模」,第三個是它的「路徑」,也就是說,你過去,如果你是一個很正常,它基本上就是由南往北這樣子走過去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可是,今年它的這一個走向,就稍微地比較怪異了,也就是說,你的東邊,我可以過;你的西邊,我也可以過。那甚至於,我還會走過了以後,我再回過頭來,再走一次。那這個在過去颱風裡面,我們把它稱為、這一種路徑怪異的颱風。實際上,在整個颱風的歷史上面,實際上,它占的比率並不高,那今年只能說,它是非常特殊的一年,但這樣的一種非常態的東西,將來會不會變成一個常態?我們希望它不是。 
 
 
張志雄:是,好,那剛剛曾老師已經提到這一次燕子颱風的一個特色。我們再來整理一下。好,首先這一次,就像老師剛剛說的,它的一個生成的緯度偏北,而且由於副熱帶的高壓比較強,使得燕子(颱風)是稍偏西的方向來移動,而且一路上是汲取溫熱的海水,所以,也讓它的能量是急劇地增強,它也是二十五年來,侵襲日本最強的颱風。登陸之後,直掃西部地區,風速216公里,每小時,這應該是最大的一個狀況。而且,創下了史上最大瞬間的風速紀錄。像在關西機場這次受傷,大家會很注意的就是關西機場的部分,最大瞬間風速甚至來到每秒58.1公尺,這我剛剛這樣換算一下,大概是209.1公里,每小時,所以,跟它的這個最大風速216已經差不多了。所以,事實上、感覺上,它真的是很大。好,它也創下了1961年以來、有紀錄以來,最高的潮位,像神戶港就233公分,大阪港是329公分,所以,這已經是將近一層樓高的一個潮位了。 
 
  好,那關西機場跑道也是嚴重的淹水又停電,飛機無法起降,大家也都看到連接陸地的橋樑被大型的郵輪給撞斷,所以,也只剩下單側的一個橋樑可以通行。三千名的旅客受困。而在關西、近畿地區也造成了十一人死亡、六百人受傷、317棟建築物毀損或泡水。 
 
  所以,陳老師,因為您在這個...我們的這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。那我們也想知道的是說,針對這樣的一個燕子颱風,就像剛剛曾老師講的,可能也不希望說變成一個常態啦,就還是世界太平嘛。但是,現在已經發生這樣的一個颱風的一個樣態出現,會不會也擔心說,我們台灣未來可能發生類似的狀況?因為不可否認的,我們才剛經歷過、上禮拜在南部的這一個大雨。 
 
 
陳宏宇:大雨。 
 
張志雄:所以,這個狀況,有沒有可能是說,台灣也要做好準備?因為這麼大的風速,可能台灣的很多的房子,尤其像我們有一些房子的頂樓那個鐵皮屋嘛,像鐵皮這樣吹一下就飛走,是不是也有可能這種危險? 
 
陳宏宇:對,當然會有啊。不過啊,日本它就像這個大阪港,它的這個潮位329公分,也就是三公尺29。其實啊,大阪的關西機場它的設計是在5.3公尺,所以,潮位啊,說實在跟整個機場,它還有一點落差,還有一點多公尺的落差。 
 
張志雄:所以,這次主要是浪? 
 
陳宏宇:但是,浪啊,整個颱風帶起的大浪,高度達到15公尺,所以,整個大浪帶上來的時候,就把整個大阪的關西機場,整個淹水了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很重要的一點,它的排水,就是說當你淹水那一剎那之後,你該如何排水?就像台灣這一次的這個八二三淹水的部分。當你淹水的時候,我想這大自然的這種狀況,大自然都會碰到這種狀況,那你要不要平常這些基礎措施,該如何排水?該如何做?緊急搶救措施,因為我們常常講「防災」,「防災」說實在,在目前世界上,很難做到,我們只能夠從「減災」、「避災」這方面來著手,也就是讓整個災害能夠減輕到最低的地步。我想,這是一個很大的重點。 
 
 
張志雄:好,事實上,除了日本這次發生這樣的災害,我們自己在(2018年)八二三那時候也發生南部的這個水災,也是相當嚴重,不過,不是只有這樣,全世界也發生滿多的水災,我們一起來看看。 
 
  好,在今年(2018)一月的時候,法國連續地暴雨不斷,導致這巴黎的塞納河的水位持續上漲,甚至有部分地區是發生潰堤的狀況。在二月的時候,印尼有好幾個地方水災,這暴雨引發了土石流、山崩,造成六千人被疏散。 
 
  在(2018年)五月的時候,在美國、在美洲,馬里蘭州六個小時內降雨了兩百毫米,也就大概是二十公分,好,這馬路變成河流、建築物倒塌。七月份的時候,緬甸這個季風暴雨,引發洪水,重創好幾個地區,有超過三十個死亡、十萬人撤離。七月份,日本這西部的暴雨破歷史紀錄,溪水暴漲,土石流,超過兩百人死亡。八月在印度西南部的暴雨,超過770人死亡、十五萬人無家可歸,這是相當重的一個傷亡的數字。 
 
  在八月的夏威夷,這颶風「雷恩」襲擊,這兩天的雨量1087毫米。喔,這很恐怖耶,108公分,哇!這個出現淹水、山崩。 
 
  好,九月在中國、我們的對岸,廣東連日暴雨,積水深達兩公尺,七人死亡,超過141萬人受災。 
 
  好,當然這個數字會讓我們都感覺到說,真的全世界都......,不知道該怎麼講,這災害都存在,而且我們看,不是只有亞洲,這幾乎各個洲好像感覺上,都......。 
 
 
陳宏宇:我們看這個雨量,我們就心有戚戚焉啊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你看馬里蘭州,六小時降雨兩百毫米。 
 
張志雄:對。 
 
陳宏宇:2015年,台北,蘇迪勒颱風,新店地區六個小時下到453毫米。 
 
張志雄:哇!45公分,對。 
 
陳宏宇:哇~比這個還多啊。 
 
張志雄:對。 
 
陳宏宇:但是,我們當然也有一些災害,但是,我覺得我們好像做得比他們好多了。 
 
張志雄:是不是因為也是剛好(00:38:30)新店旁邊這個河流XXx(00:38:32-00:38:33),所以,迅速可以......。 
 
陳宏宇:哦,河流,那我們當初在「蘇迪勒颱風」的時候,大概台北有一個禮拜的很多民眾,都沒有辦法飲到這個乾淨的水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不過,他們才兩百毫米,馬上,哇,造成很大的災害。也就是,我們平常雖然做了很多這些事情,但是,我們希望把這些災害、把它減輕,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。 
 
張志雄:是,好,不過,當然在全世界都變成這樣的時候,我們也還是要問自己一個問題「真的是不是我們又對地球做了什麼?還是地球發生什麼樣的一個狀況?」這時候,我就想要請問一下汪老師了,就是整個地球的一個變化,有的人甚至也在懷疑一件事,可能有幾個,就是整個我們的溫室效應。 
 
  好,那也有一些人可能會想說,是不是整個地球的一個「磁軸」的變化,甚至它的一個轉動,或者是「傾角」的部分,導致說一些日光的一個照射角度,或者是,可能它的一個旋轉的部分,有一些狀況。不知道說這個部分,如果說,從這一個地球的一個旋轉的話,有沒有一些因素,可能是跟這樣的氣候變化,也會產生關係的? 
 
 
汪中和:跟地磁、或者磁軸它的關聯,是非常非常的小。不過,跟溫室效應是非常非常的相關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,IPCC(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,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,https://www.ipcc.ch/index.htm)最近出版的報告說,我們現在地表每一個平方公尺,因為溫室效應,我們累積了這麼多的溫室氣體,它累積的熱能,一平方公尺是比過去多了2.3瓦,2.3瓦其實是很小,我們家裡面一個燈泡,我們的LED大概都是十幾瓦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可是,你把整個全世界的地表統統累積起來,那一秒鐘累積的能量等於多少呢?四個廣島型原子彈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汪中和:一秒鐘,所以,這樣子、分分秒秒地這樣累積起來,不斷地擴大,那有一個網站就開始追蹤這個能量的累積,從1970年一直到現在,我們地球因為溫室氣體它的濃度特別高,我們累積了這麼多能量,這個能量用「廣島型原子彈」當做單位來說的話,從1970年,我們可以很精準地去測量,到現在為止,已經累積超過四十六億六千多萬個廣島型原子彈,當然不是分布在一個地方,它分布在我們的大氣層、我們的海洋、我們的地殼,甚至於兩極,還有高山的冰川裡面,當然海洋佔了93%,是最多的。這麼多的能量在我們大氣、海洋、地殼,甚至於這個我們冰雪圈,它就給我們帶來今天我們大家看到的,就是您剛剛在我們這個螢幕上說的,高溫熱浪、豪大雨、強烈的颱風,甚至於我們的地震、海嘯,那這都是我們現在因為改變了地球的生態平衡,我們破壞了地球能量的這個結構,所帶來的不幸結果。但是,還有一個正在發生,而且將來會給我們帶來更麻煩的,就是海平面還在快速地上升,這是我們這個世代,我們都要去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。 
 
 
張志雄:是,那回來,事實上,剛剛看到好多地方都有發生災害,我們也來看看在全球各地這些災害現場的畫面。 
 
 
(由於外電有版權,因此官方影片沒有放進相關畫面。) 
 
 
(00:41:46 回到節目現場) 
 
 
張志雄:好,我們剛剛談到全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天災陸續地發生,我們就用地圖來看一看。好,首先我們先從歐洲的部分來看一下。在英國有發生了,今年發生了酷熱、乾旱,甚至有部分的地區48天,48天哦,這超過一個多月沒有下雨,創下了五十年的紀錄,好,這是在歐洲的部分。 
 
  那美國阿拉斯加發生地震。好,那再來,在南美洲委內瑞拉也發生了地震。好,再來,歐洲另外一部分,瑞典發生了森林大火,而且史上最嚴重,而且我們一般的認知上,覺得說他們比較高緯度的地方嘛,可能感覺上這個機會比較不大,這是不是可能代表這個地方的大火,可能也...,就是它的溫度上,相對是比較高,所以,可能引發這樣森林大火的一個可能性。 
 
  好,再來,希臘也一樣,發生了森林大火。好,那再來到尼日的部分,非洲也發生了暴雨,一般我們都認知上,覺得好像非洲是一個滿熱,而且沙漠這樣,它發生了暴雨。 
 
  好,再來我們看到葉門的外海發生地震。好,那往南走,我們到那個南半球看看。澳洲酷寒、狂風,低溫破下紀錄,這狂風出現每小時時速這個120公里的狀況。好,那在南亞和東南亞的部分,也發生了季風暴雨的狀況,好,在更不要(00:43:12)講到說日本,前面酷熱,結果又發生了暴雨,現在又發生了地震。 
 
  我不知道說這個是......,這整個地圖看起來,是不是整個全球現在是變得很不安?我不知道,先問問看曾老師好了,是整個地球環境是一個不穩定的嗎?不然,怎麼會感覺上,這個全部都是一個unstable(不穩定)的狀況?這邊也是,那邊也是。 
 
曾鴻陽:實際上來講,剛才陳老師跟汪老師大概也提過這個,在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時候,實際上來講,我們都會需要去思考兩個。一個就是說,這樣的一個變動,它的自然地變動,還是,人在這裡面扮演了某一個角色?這個是我們需要去澄清的。那你從一個科學的觀點裡面,那你如果從一個氣象,我們現在的資料,大概就是兩百多年,那我們對它的瞭解,就是用這兩百多年,來做一些推理,或做一些作為主要的參考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那這樣的一個東西,如果當我們發生了這個經驗值以外的事件的時候,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做一個很好的詮釋。但是,我們大概可以開始去想一件問題,也就是說,人在改變的這一個、整個的一個環境的過程裡面,那兩位老師也提到,你的能量的一個改變,從一個(00:44:39)理論上面,我們就知道他一定要面對到一個調整。 
 
  那這個調整,也就是說,當你給它的能量越大,它需要恢復到平衡,它就需要以更快速的角度,來做一個修正。那這個修正的時候,最快的,在地層上面,那我就用地震把能量給釋放。那在這一個大氣裡面,最快消耗能量的,就是以降水把能量給消耗掉,它是一個最快的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那當我們去面對到這樣的一個現象的時候,說實在,我們就開始在反思:「人在這裡面,你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」那剛才從這個地圖上面,可以看得到今年你在那個高溫帶的時候,幾乎就是在整個副熱帶高壓北移這一圈,它幾乎就是在高溫。那在這個高溫帶的這個南端,幾乎它就是一個豪雨區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那你可以看到說,那也就是說,當你的這種大氣的整個的一個形式的一個改變,實際上來講,原本這個時候不應該高溫的,它就變高溫;那該這一個時間,它應該雨季已經停,它變成是一個豪雨,持續不斷,所以,它就(00:45:54)被累積了,就現在我們在圖上面所看到的,在正常以北,跟正常以南,它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。可對這兩邊來講,對不起,那都不是我所認知的世界。 
 
 
張志雄:是。 
 
曾鴻陽:所以,我們就......。 
 
張志雄:所以,很難去講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。 
 
曾鴻陽:但是,我們大概(00:46:14)可以去知道說,「人」在這裡面所扮演的角色,是存在的,而不再像過去,「人」只是依附在地球上面,這裡面其中的一個......,就是說,你是因應了地球的改變,你去生活。現在,對不起,人是有能力去改變、影響這些地球整個生態、或它整個物質,結構它的一個能力了,那你就不能再把「人」視為他只是生物圈的一個,他可能要把他獨立出來了。 
 
 
張志雄:是,不過,對於這個天災頻傳,也有些學者或者是這個學界他們的一些角度。我們也來做個整理,來看看。好,這個對於這整個氣候,暴雨、乾旱、熱浪、酷寒啦,這個冷熱之間的變化災害,為什麼會增加呢?像諾貝爾獎的得主-茹澤爾(Jean Jouzel),他也是2007年的時候,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」的副主席,他說:「過去被視為不尋常的極端高溫,像是2003年,全歐洲造成七萬人死亡的那種氣溫,在2060年以後,可能會成為夏季的常態。歐洲每年大約有5%的人,要面對極端氣候,這包括了熱浪、洪水、乾旱,如果沒有遏止全球暖化,到本世紀下半葉,有三分之二的歐洲人,可能要面臨到極端氣候。」 
 
  而在《自然通訊》這個期刊,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這個期刊他也表示:「溫室氣體排放似乎正破壞向東吹送的「高空氣流」,也就是一種所謂「行星波」,在北美、歐洲、亞洲的部分地區,可能出現比極端更極端的天氣。而夏季型的氣候,很可能會持續更久,高溫、乾旱、野火、洪水,發生的機率大幅上升」。 
 
  我要問一下汪老師,這樣看起來,好像照他們的說法就是,這個溫室效應嘛,這都人造成的,所以,造成這樣xXX(00:48:07),人類要自己去承受嗎? 
 
 
曾鴻陽:一點都不錯,所以,我們現在有一個新的名詞,叫做「人類世(Anthropocene)」,在我們的地球的這個年代分野裡面,最新的一個名詞,我們現在提出來,就是人類正在改變我們地球的歷史,正在創造一個、新的一個地球,這個地球它的變化更極端,它的變化更劇烈,它給我們整個地球帶來的生態的改變,也衝擊更大。 
 
 
張志雄:是,那因為我們都知道,如果說是人類來造成這樣的狀況,我們可能要去思考:「我們要怎麼樣去做一些事情?」,所以,我想問一下就是說,可能陳老師目前在科技中心,我們也來看看在國內有一些學者他們的看法。 
 
  例如像是前水利署長-陳伸賢他是說:「如果氣候變遷,加上台灣水文、地文的條件,防洪是長期而且是永無止境的工作,你沒有辦法說不淹水,只能夠提高防洪的能量,並且減少淹水的機率、降低傷害,而且試著要發揮「海綿城市」,來達到有效的分流洪水。」 
 
  那交通大學(土木工程系教授)的單老師、單信瑜老師也表示:「建立有颱風水災的風險概念,也就是可以接受風險的標準,降低風災、淹水所帶來的損失,才是最實際的。這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保險制度,讓民眾降低損失。」 
 
  那也有這個民間的氣象公司(天氣風險管理公司氣象環資部)的總監(賈新興)他是表示說:「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合作,協助一些容易淹水地區的民眾,避災、減災的能力,來減小最低的這個傷害。」  不過,老師您怎麼樣來看? 
 
 
陳宏宇:我想,大家認為說:「這個氣候變遷好像現在變成一個極端氣候,」,這些極端氣候以前覺得這非常態,不過現在好像看成、變成常態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而且,常態裡頭,變成我們是每一年都要去面對它。 
 
張志雄:對。 
 
陳宏宇:而且是、真的是面對它。所以,我想,這些部分都讓我們都要覺得這些平常的常識,每一個老百姓、每一個國民都要去面對它。 
 
張志雄:老師,我可以問一下,因為你現在是在「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」,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叫做「國家災害應變中心」的幕僚單位。 
 
陳宏宇:是。 
 
張志雄:所以,就這兩天的狀況,或是像今天早上,你有沒有已經向我們的政府提出建言? 
 
陳宏宇:這些意見,當然他們都已經收了,那剛剛我想這些老師講得非常好,也就是,我們知道大風大雨一定會啦,那大風大雨來的時候,會從哪個地方來?這個我們也要預期,就是有一些估計,也就是有一些風險的評估。 
 
張志雄:是。 
 
陳宏宇:如果碰到南部的哪個地區,那我們那個地區應該做好哪些措施?譬如說,我們這一次八二三到八三○,這個八二三的這些大雨啊,我想,政府官員認為三天之內,我們要把水全部抽掉,我想,這個在日本、在美國很難做到這種事情。我們知道這個地方真的會淹成這個樣子,我們就要動員我們所有的工具,去把它完成這個事情,讓老百姓的受難減低到最低的地步,也就是說...。 
 
 
張志雄:XX(00:51:11~00:51:12)說。 
 
陳宏宇:也就是說,那些雨水這麼大,我們平常就要估計好,你真的會淹這麼大的雨。 
 
張志雄:可是,這一次就是超過好像過去的估計。 
 
陳宏宇:超過。 
 
張志雄:那用日本這次的狀況來看,你也沒有想到說,這一次它的風雨能夠這麼大? 
 
陳宏宇:OK,那......。 
 
張志雄:所以,是不是永遠都有超過我們想像的部分? 
 
陳宏宇:所以啊。 
 
張志雄:那怎麼辦? 
 
陳宏宇:所以啊,這個超過我們想像的部分,我們也平常不可能花費這麼大的成本去做那些工作,所以,我們的應變工作一定要做得非常地周全。 
 
張志雄:應變是? 
 
陳宏宇:應變要把它做好。 
 
張志雄:避難的這個地圖嗎?或者是? 
 
陳宏宇:對,避難的地圖,避災、減災的這些措施,平常都要準備好。 
 
張志雄:所以...(00:51:50止,本集節目結束) 
 
 
本集節目提及的主題的專有名詞之官網:  
1.日本地質学会 公式サイト:http://www.geosociety.jp/ 。 
2.台灣,災害管理四階段-土石流防災資訊網:https://246.swcb.gov.tw/V2016/Info/Disaster_admin 。 
 
 
 

arrow
arrow

    OnceInALifeT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